吃米不知米價還是計畫趕不上變化?三個問題看John Collins交易案

從近期的操盤策略,也可以一窺爵士大致上的建隊方向——似乎打算朝著類似魔術的路線前進,組成一支兼具身材、技術與機動性的現代化陣容。

新版CBA將在今年7月1日正式上路,為了因應團隊薪資可能突破新增訂的第二道土豪線,以致於球隊操作受限,例如無法使用迷你中產條例、進行先簽後換,且不能在季中買斷市場簽下球員,也禁止透過交易拿回更高薪資總額的包裹,以首輪籤作為交易籌碼亦受限,還不能用現金購買次輪籤在選秀會上掏寶等,前幾天太陽、勇士和塞爾蒂克,都進行了牽涉球星的重磅交易。

今天則是輪到老鷹。由於Saddiq Bey、Onyeka Okongwu、Dejounte Murray和Bogdan Bogdanović等主力都將陸續換約,若全數留隊,則老鷹團隊薪資勢必突破第二道土豪線。因此老鷹決定脫手合約剩餘3年78.5M的先發大前鋒John Collins,向爵士交易來36歲的老將Rudy Gay與一枚次輪籤,替龐大的團隊薪資瘦身,避免操作的失去彈性。

因為Gay新球季的年薪只有6.5M,與Collins相差甚遠,所以老鷹不只透過交易降低薪資負擔,還獲得約25.3M的交易特例,可供接下來一年內使用。

當打之年的Collins為何成績逐年下滑?
光以名氣看來,比起前幾天交易案的主角,Bradley Beal、Chris Paul和Kristaps Porziņģis,生涯從未入選過全明星賽的Collins,根本不足以和他們相提並論,但他的薪水幾乎是「準明星級」的待遇。

Collins生涯初期的表現並不差,進入聯盟第二年繳出場均19.5分9.8籃板,第三年躍升至平均21.6分10.1籃板,使得老鷹決定在新秀合約到期後,以5年125M的頂薪和他續約。但自2019-20球季迎接生涯年後,近三年他的成績逐漸退化,上季場均13.1分6.5籃板1.2助攻、投籃命中率50.8%、三分命中率29.2%,除了得分為生涯第二差以外,其餘皆寫下生涯新低。年薪超過25M的Collins,頓時成為一顆燙手山芋,也是老鷹近年積極甩賣的對象之一。

Collins的表現每況愈下,或許和Clint Capela有些關聯。

Capela在2020年的季中交易截止日前,透過交易從火箭轉戰老鷹,不過Capela該季受到足底筋膜炎傷勢困擾,加上新冠肺炎疫情,並未替老鷹出賽,直到2020-21球季才正式披掛上陣。

Collins原本以擋拆下滑吃餅,為主要進攻手段。由於Capela的到來,Collins提升外圍持球與面框進攻的比率。根據Second Spectrum追踪數據顯示,2019-20球季即Collins的生涯年,他平均每百回合設立54.0次對球掩護,但這項數字在2020-21賽季下滑至39.0次,2021-22賽季又下降至34.4次,然後在上季暴跌19.4次,幾乎摒棄他最有效率的進攻手段。

再者,Collins的進攻模式轉型,仿照Blake Griffin的成效也不是太好。

與Collins類似,Griffin生涯初期同樣憑藉勁爆體能一鳴驚人,後來發展出策應與持球進攻的能力,還在2015年季後賽、Chris Paul因傷缺陣的情況下,代班球隊組織者,連續兩場達標大三元,成為2002年Jason Kidd後首位。Griffin的提早轉型,幫助他延長職業生涯,即便經歷大傷,仍在聯盟佔有一席之地。

Collins的轉型計畫卻遭遇相當大的瓶頸,主因還是出在他的技術與觀念不佳家,無論持球技術還是決策能力都不如Griffin,導致當他大量持球時效率不佳。

更麻煩的是上季老鷹還經歷季中換帥,Quin Snyder今年二月底臨危授命接掌兵符,但Snyder教練不只把他的上場時間分給Jalen Johnson,也未能及時找到Collins的使用說明書,季後賽甚至是將他當成高砲塔,他的三分命中率如此之差,三分出手卻占整體出手比率的53%,結果當然是一場災難。

Collins季後賽場均只有11.3分4.3籃板、投籃命中率43.3%,而且6場出賽中,有3場得分未上雙。雖然仰賴Trae Young鬼神般的表現,老鷹避免遭到橫掃,但還是不敵塞爾蒂克,首輪就遭到淘汰。季後賽荒腔走板的表現,大概是壓垮Collins的最後一根稻草。

※※ 這邊只挑了該場館比較熱門的遊戲介紹 ※※

其餘三百多個遊戲都在YESI88娛樂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