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聯盟新賽季打到現在,相信大家已經感受到一項變化:盜壘回來了。「盜壘減少」過去幾年大聯盟趨勢之一,本季導入幾項新制度,就包含對跑者有利的制度,使得本季大聯盟盜壘頻率暴漲。大聯盟盜壘的風氣,其實也是經過幾次高峰和谷底,究竟風氣在過去130年之間是如何轉變呢?
大聯盟新賽季打到現在,相信大家已經感受到一項變化:盜壘回來了。
大聯盟今年導入新規定,壘包加大,所以壘包之間距離變短,而且投手也被限制牽制次數,每打席最多2次,第三次沒抓到,跑者就能自動進壘。這兩項都是對跑者有利的規則,目的就是增加盜壘次數。
近年大聯盟幾項趨勢:盜壘變少、三振變多、全壘打增加,所以壘包間的攻防變少,許多球迷覺得比賽變無聊。大聯盟過去幾年持續在小聯盟嘗試新制度,今年就把這些結果,導入大聯盟,盜壘次數馬上就谷底回升,場均盜壘從去年1.02次,陡升至1.4以上。
關於大聯盟盜壘的風氣,其實也是經過幾次高峰和谷底,本文要跟大家一起跨越130年的時間,看大聯盟盜壘的風氣是如何改變?
草創期盜壘的轉變與風氣
1887年美國職棒首次出現「盜壘」這項數據,我們翻開當時的紀錄,會以為人人都是盜壘高手,1887年有25人盜壘超過50次、6人超過100次。
但事實並非如此,因為當時盜壘的定義跟現在不太一樣,暴投、捕逸、投手犯規、野手選擇、野手失誤、甚至是安打,只要是額外多推進壘包,通通算是盜壘。
之後,盜壘定義頻繁的修改,範圍不斷縮小,1898年開始,任何擊球和失誤造成的進壘,都不算盜壘,所以通常現代盜壘紀錄會從這一年開始算,不過暴投、捕逸和投手犯規,直到1931年才被剔除,這一年開始的盜壘,才百分之百是現在我們認知的「盜壘」。
請繼續往下閱讀
就算當初的數據不純,可以確定的是,美國職棒初期盜壘風氣相當興盛,在1898年之前就出現7名500盜快腿。
19世紀盜壘成就最高的名將是Billy Hamilton,不是前幾年紅人那位快腿,這名神獸Hamilton打擊成績相當漂亮,生涯更累積914次盜壘,退休時是美國職棒歷史紀錄。
接下來大聯盟進入死球年代,這是一個極端投強打弱、全壘打非常稀少的時代,打者們追求極致小球:安打、盜壘、短打推進,這時代每場平均會出現超過2次盜壘,也誕生了4名700盜名將。
其中,四千安神獸Ty Cobb在盜壘上的成就也最高,1915年單季96盜和生涯892盜,都曾是高懸多年的紀錄。
跌入黑暗時代
1920年,大聯盟盜壘數斷崖式下跌,我們從曲線圖了解一下趨勢。死球年代場均盜壘大多維持在2到2.5次,1919年還有1.8次,1920年直接跌到1.4以下,此後持續下跌,到了1930年場均甚至不到1次。
這邊說明一下數據來源,場均數據我是從網站《Baseball Reference》,抓出國聯和美聯的資料,再自行算出來的,Baseball Reference有提供每年平均數據,但它把早期其他聯盟放進來一起計算,我認為國聯美聯始終還是佔據主流地位,所以抓出兩聯盟的數據獨自計算,然後Baseball Reference的每年場均數字,是每隊場均,我是算每一場兩隊加總的平均。
回到1920年賽季,紅襪季前將王牌投手兼核心強打Babe Ruth賣到洋基,Babe Ruth交易後專職打者,第一年就敲出了震驚全聯盟的54轟,將原本自己創下的單季29轟聯盟紀錄,推到另一個等級。
這劃時代的重砲威力,帶給洋基勝利跟票房,也帶頭終結了死球年代,其他強打們跟著他的腳步,開始追逐全壘打,盜壘戰術的比重開始降低,1929年場均盜壘和全壘打首次交叉,大聯盟出產一批又一批的重砲強打,跟他們的光輝對比,「盜壘」進入了黑暗時代。
這段黑暗時期比前幾年誇張多了,之前場均最低的2021年也還有0.9次,30到50年代每年場均大約是0.7次上下,甚至一度降到0.5次左右。這段期間出現很多盜壘數2字頭的盜壘王,1950年最誇張,美聯盜壘王是紅襪的Dom DiMaggio,他只跑了15次盜壘。
快腿沒有絕跡,還是偶爾有人能跑出單季50盜以上,但真的跑出影響力,衝破盜壘黑暗時代的超級快腿,要等到60年代,道奇的Maury Wills。
盜壘文藝復興與黃金時代
Maury Wills是一名長打能力平凡的游擊手,最大的優點:速度,剛好是當時最不受重視的能力,他在26歲才上到大聯盟,1960年成為道奇主戰游擊手,單季跑出50次盜壘,很不錯,但就像剛才說的,黑暗期也有其他50盜快腿,同時期白襪的Luis Aparicio也連續兩季50盜,2年後Wills才真的大放異彩。